必一·运动俞敏洪的体育基因:从跑道到人生的奔跑
清晨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,薄雾还未散尽,俞敏洪已换上运动装,沿着塑胶跑道慢跑。耳机里流淌着轻音乐,他调整着呼吸节奏,目光偶尔扫过路边的梧桐树——这场景像极了三十多年前,他在北大燕园的未名湖畔晨跑的模样。体育于他,从来不是简单的锻炼,而是一场贯穿生命的修行,从青春的跑道延伸至人生的漫漫长途。
学生时代:跑道上的“另类老师”
1985年,俞敏洪成为北京大学外语系的教师。那时的他,身材瘦削,却有着惊人的运动热情。每逢周末,他会约上学生去五四操场的篮球场打球,即便技术平平,也总抢着做“后勤部长”:帮同学捡球、递水,甚至熬夜熬汤给受伤的队员补身体。有次班级运动会,他主动报名3000米长跑,跑到最后一圈时,双腿像灌了铅,但他咬着牙坚持到最后,最终获得倒数第二名。“当时全班同学都在喊‘俞老师加油’,那声音比任何奖杯都有力量。”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,他眼角仍带着笑意。
在北大的十年间,俞敏洪逐渐意识到:体育的本质是“连接”。它能让师生间的距离缩短,让沉默的学生变得开朗,让集体有了温度。这种认知,后来悄悄渗透进他创办的新东方基因里。
创业初期:办公室里的“趣味赛场”
1993年,新东方刚租下海淀区的几间平房,员工不足十人。那时的工作强度极大,大家常常加班到深夜,情绪难免低落。俞敏洪灵机一动,提议每周五下午举办“新东方运动会”:拔河、接力赛、袋鼠跳……没有专业场地,就在走廊里拉绳子;没有裁判,就由他亲自担任。有次拔河比赛,双方僵持不下,他突然大喊:“新东方的口号是什么?‘从绝望中寻找希望’!给我使劲拉!”话音刚落,两队同时发力,绳子瞬间被拉向己方,办公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。
这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活动,却成了新东方早期的“黏合剂”。员工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,也更懂得团队合作的意义。俞敏洪后来总结:“创业就像一场马拉松,前期可能会疲惫,但只要团队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。”
如今:跑道外的“精神坐标”
如今的俞敏洪,早已是公众眼中的“成功人士”,但他依然保持着晨跑的习惯——每天早上6点起床,雷打不动地跑5公里。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坚持,他笑着回答:“跑步的时候,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,就像人生一样,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。”去年,他参加了上海马拉松,用时4小时12分钟完成全程。冲线时,他举起双手向观众致意,眼中闪烁着泪光:“这一刻,我仿佛回到了30年前在北大跑道的日子,那种为了目标拼命的感觉,从未改变。”
除了个人健身,俞敏洪还将体育视为“公益的载体”。他通过“新东方乡村教育基金”资助了上百所乡村学校,为它们修建操场、购买体育器材,并邀请奥运冠军走进乡村,给孩子们上体育课。“体育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,”他说,“农村的孩子同样需要跑道,需要学会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。”
体育:人生的“底层代码”
对俞敏洪而言,体育早已超越了“锻炼身体”的范畴,成为一种“人生哲学”。它教会他“坚持”——就像跑步时哪怕腿疼也要继续向前;教会他“合作”——就像拔河时必须信任队友的力量;教会他“乐观”——就像创业时即使遇到挫折,也能在运动中找到新的能量。
如今,每当有人问及他的成功秘诀,他总会提起跑道:“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秘密,那就是我从体育中学到的三样东西:永不放弃、团队协作、享受过程。这些东西,比任何商业技巧都更重要。”
夕阳西下,俞敏洪收起耳机,朝着家的方向走去。远处的天空中,晚霞染红了半边天,就像他的人生,因体育而充满色彩,因坚持而愈发精彩。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,或许不必像他那样跑马拉松,只需记住:无论身处何种跑道,只要带着体育的精神奔跑,就能抵达属于自己的远方。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