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一·运动荔湾体育馆:老城肌理中的活力脉搏
当西关的斜阳将最后一缕金辉洒在荔湾体育馆的琉璃瓦上时,整座建筑便像被点燃了心跳——门口的篮球场已挤满少年,羽毛球馆里传来清脆的击球声,而广场舞队的音响正震颤着空气。这座藏在骑楼街巷间的场馆,早已不是单纯的运动空间,而是老城区流动的生命线,串联起三代人的记忆与热望。
一、时光里的“活化石”
荔湾体育馆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,彼时的它曾是广州西南片区最先进的体育场馆之一。红砖墙、绿琉璃瓦,带着明显的岭南建筑印记,却因年久失修一度蒙尘。直到近年旧改浪潮中,它被重新修缮:外墙保留了复古的浮雕纹样,内部则加装了智能照明与恒温系统,新旧碰撞间,竟意外成了网红打卡地。如今,老居民仍会指着墙角斑驳的水泥痕说:“这可是当年建馆时我们义务劳动的痕迹。”
二、24小时的“社区客厅”
清晨六点,当第一缕晨雾还未散去,体育馆外的空地上已聚满打太极的老人。李叔是这里的“元老”,退休后每天雷打不动来教大家杨氏太极。“以前这儿冷清得很,现在连隔壁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来学广播操!”他擦着额头的汗笑,袖口绣着的“荔湾”二字格外显眼。
晌午刚过,篮球场的铁栅栏便被围得水泄不通。一群穿校服的少年正为区赛集训,他们的教练阿杰曾是这里的常客:“我小时候就在这练球,现在带徒弟,感觉像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。”而到了夜晚,广场舞队的音乐准时响起,阿姨们踩着节拍扭动腰肢,旁边 babysitting 的奶奶们则交换着育儿经,笑声混着夜风飘向远处。
三、藏在细节里的温情
体育馆的更衣室里,总挂着几件旧运动衫,那是早年留给困难家庭的“爱心装备”。管理员陈姨说:“有次看见个孩子光脚打球,第二天就给他送了双鞋,后来那孩子考上了体校,还回来看过我。”这种细碎的善意,像种子般在场馆里生根发芽——有人自发组织“运动义卖”,所得款项用于维修社区健身器材;有人在暴雨天给值班的保安送姜茶,理由是“你们守着我们的快乐”。
四、未来的“活力枢纽”
随着城市更新推进,荔湾体育馆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造:地下将新增游泳馆与健身房,屋顶计划打造空中花园,甚至考虑引入非遗工坊,让运动与文化交融。设计师小林说:“我们不想把它变成冰冷的商业体,而是要让老居民觉得‘还是那个地方’,也让年轻人愿意停留。”或许不久后,这里会出现更多元的场景:上班族在午休时来打一场桌球,创业者在此举办路演,甚至成为婚纱摄影的新地标……
当暮色彻底笼罩西关,体育馆的灯光次第亮起,像一串温暖的星子。它没有豪华的外表,却有最鲜活的灵魂——这里是少年追逐梦想的起点,是老人安度晚年的乐园,是陌生人结缘的纽带。在荔湾这片承载着千年商脉的土地上,它始终以最朴素的姿态,跳动着属于时代的活力脉搏,让老城的肌理里,永远涌动着年轻的血液。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