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一·运动保定体育局:点亮城市运动热,激活全民健康梦
保定,这座承载着燕赵雄风的历史名城,正以蓬勃的运动气息重塑城市气质。从社区广场的晨练队伍到专业场馆的竞技赛场,从青少年校园的体育课堂到文旅融合的户外赛道,保定体育局以“全民共享、全域联动、全链升级”为理念,将体育基因深植城市肌理,让运动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,也让城市因体育焕发新生机。
一、全民健身普惠化:让运动触手可及
“以前想锻炼得跑老远找健身房,现在下楼就能打羽毛球!”家住莲池区红旗大街的老张,指着楼下的智能健身驿站笑着说。近年来,保定体育局推进“15分钟健身圈”建设,在老旧小区、公园绿地、商业街区布局200余个社区健身站点,配备智能器材与AI指导系统,even为残障人士定制无障碍设施。仅2023年,全市新增健身路径300公里,惠及超50万居民。
除了硬件升级,体育局还推出“运动处方进社区”项目,联合医院为慢性病患者定制康复运动方案;每月举办“社区运动会”,涵盖广场舞、太极、亲子趣味赛等活动,让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运动乐趣。数据显示,目前保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2.5%,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。
二、赛事经济活力足:打造城市流动名片
“跑过白洋淀的芦苇荡,才懂这座城的浪漫。”2023年首届“雄安新区·白洋淀马拉松”吸引1.2万名跑友参与,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民宿与餐饮,更让“湿地生态+体育赛事”的模式成为文旅新IP。保定体育局以赛事为媒,整合资源打造“赛事矩阵”:春季有环城自行车赛串联古城墙遗址,夏季有野三坡登山节拥抱自然,秋季有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传承非遗,冬季有涞源滑雪邀请赛点燃冰雪热情。
赛事之外,体育局还扶持本土体育企业,如支持安踏(保定)产业园扩大产能,引进匹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,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。2023年,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,同比增长18%,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
三、青训体系筑根基:培育明日之星
“我儿子在学校的足球社团练了三年,去年入选省少年足球队,这多亏了体育局的支持!”家长王女士的话道出许多家庭的共鸣。保定体育局实施“体教融合”工程,与120所中小学共建体育特色学校,开设足球、篮球、武术等10类项目课程,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培训教练员。
在专业层面,体育局打造“市-县-校”三级青训网络,依托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,聘请退役运动员担任导师。近五年,全市向省级以上队伍输送运动员280余人,其中游泳选手张雨霏(虽籍贯江苏,但启蒙训练在保定)、田径选手巩立姣的成长轨迹中,都离不开保定青训体系的滋养。
四、数字赋能新体验:科技点亮运动
“打开‘智慧保定体育’APP,就能预约羽毛球场,还能看自己的运动数据排名!”年轻白领小李的日常,折射出体育局的数字化转型成果。该平台整合全市体育场馆信息,实现一键预订、在线支付,并接入心率监测、动作矫正等智能功能,让运动更科学。
此外,体育局试点“VR体育课”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“沉浸式”学习乒乓球、击剑等技能;在社区安装“运动能量站”,市民可通过刷脸记录步数兑换健身券。这些创新举措,让传统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,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。
五、体旅融合促发展:运动+文旅双向奔赴
“爬完狼牙山,再去漂流拒马河,一天玩不够!”游客小陈的行程单,正是保定“体育+旅游”融合的缩影。体育局联合文旅部门推出“红色研学+户外探险”“非遗体验+极限运动”等8条精品线路,如在易县打造“太行山水运动走廊”,包含攀岩、滑索、露营等项目;在曲阳结合定瓷文化,举办“陶瓷之乡”徒步大赛。
据统计,2023年全市体育旅游接待量达320万人次,综合收入15亿元,同比增长25%。这种“运动搭台、文旅唱戏”的模式,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,更让乡村经济借势崛起——阜平县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定向越野,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,户均增收2万余元。
从清晨的广场到夜晚的场馆,从校园的操场到乡间的田野,保定体育局用行动诠释着“体育为民、体育兴城”的理念。未来,随着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,保定将继续以运动为笔,绘就“人人爱运动、天天有锻炼、处处见风景”的幸福图景,让这座千年古城在奔跑中绽放新时代的活力。
留言: